兴县地处晋西北,面积3160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第一大县。人口31万,大致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县城所在的蔚汾河河谷,一半散居在偏僻的乡里。赵家坪乡政府距县政府46公里,该乡吴儿申村有370人,吴儿申小学服务着本村和临近村的村民。
到目前,2020年,吴儿申小学的王春云老师,一人一校,这已经20年了。目前有5名学生,2名是四年级,3名是学前班。
王春云出生于1965年,赵家坪乡黄家洼村人,1991年从教。2000年从乡中心学校调到吴儿申,那时的学生比现在多,分散在六个年级。崖畔巴掌大的校园,一眼旧窑,十几套桌凳,人均教学资源短缺。记得到校第一天,王老师就和村干部召集召开了村民会、家长会。之前由于一学期就换一次教师,甚至更换的时间更短,教师短时间频繁变动,村民意见很大又无可奈何,多少有点门路的家长只得把孩子送到乡中心学校或者城里学校,实在没门路的,寄希望于从黄家洼走来的王老师了。村民会、家长会上,达成的协议是王老师至少蹲守吴儿申五年。
对于偏僻山区来说,就近入学,能极大降低教育成本,诸多的方便和利益,学生和家长是尤其渴求的。五年,在吴儿申坚持教学五年,王老师答应了。一年又一年,五年,王老师也做到了,村民心中的王老师不仅是个知识人,也是个实诚人,王老师珍重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信赖,时至今年,坚持了20年。服务乡亲,服务学生,学生的成长是所有付出后的收获。一年又一年,送走的学生,年龄大的有三十好几了,学生们中间初中毕业后还坚持读书的,现在有的做通讯工程,有的当了公务员,招工进厂当工人的好几个,也有做了教师的,还有做买卖的开理发的自主创业的。不论是去了远处谋生,还是留在了本地,这里是他们的老家,接受教育启蒙是在吴儿申,他们在小学阶段没有让家里砸锅卖铁到城里租房陪读,或是没有随出外打工的父母远走而能留守下来,是因为吴儿申小学有留守的教师在,有王老师照顾他们。
山村留住根,生活即教育。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王老师手把手地教着他们写笔画,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他们普通话。三四年级的,知识量增大了,爱问个为什么,王老师不只是解答他们的问题,还启发他们问十万个为什么。一眼窑洞里的复式教学,王老师要科学分配时间和空间,避免顾此失彼。大龄学生如何帮助低龄学生,在家如何与家人相处,待人接物,寓教于生活,也寓教于乐,学生们体会到在学校的快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快乐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儿童节”。
一棵参天大树,要经历一个幼苗破土茁壮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有足够的光照、水分和营养,是否可以抵御病虫的侵害,对枝繁叶茂长大成材十分关键。小学生,就像一棵棵待长的小树苗,特别需要营养的滋润与呵护。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古人说“性相近,习相远”,这说得非常好,就是说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对成人的施加的教育帮扶有依赖,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施加正确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容易达成。奠定好基础,使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这是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教会学生扣对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看着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增长,把学生送出吴儿申送到初中,这是王老师的职守,王老师恪尽职守。
吴儿申小学是典型的基础教育留守学校,它是上世纪甚至是古时候的乡村教育的一个活标本,目前在全兴县,这样的“孤寂山村一个校,数个娃娃一个教”,也就只有三两所了。2013年,县教育局领导在走访慰问了吴儿申小学之后,更新了门窗,整修了校园,添置了新桌椅和运动器材等。吴儿申没有被人忽略和遗忘,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义务教育的发展下的决心使的大力气,是能具体到一个教师数个学生的袖珍学校的。
不得不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孩子们艺术教育非常欠缺,王老师很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更多必修课程以外的文化氛围,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向全能发展,这样,才能走出去与大地方长大的同龄人在一起,不自卑,有竞争力。
四年前,太原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来吴儿申支教,已经支教了三次。志愿者陪学生做游戏,讲故事,进行作业辅导;县城的城镇小学帮扶吴儿申,定期送教下乡,县志愿者协会、县慈善协会不定期来访,这些都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弥补。
王丽霞,现在是兴县友兰中学高二的学生,2016年从这里小学毕业,上了城里的初中。小学时家里发生变故----母亲突然离家不归,需要她照顾两个弟弟,还有家里的牛。没有王老师的帮助,姐弟三个会更艰难的。
现在的学前班的学生中,有一名智力残疾的,王老师保姆兼医生一样细致入微地呵护着他。王老师教过的学生,都把他当做生命历程中不能缺少的人。
袖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起来,更便于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春秋季农忙时,把学生上下学的时间相应调成村民早出晚归的农事时间。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低,有的几乎文盲,还有智力残疾情况,课外作业辅导就全落在王老师这里了。复式学校的工作琐细而繁重。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点点滴滴,都得操心。教育无小事,安全是大事。教育引导榜样示范,让学生学会安全用电,防火防水的安全常识。羊肠山路,一失足就落入深渊,雨季雪天,就得特别叮嘱学生专心走路,万勿追逐打闹。这还不够,还得冒雨冒雪迎送,清理塌方后的路上泥石,冬天得一路铲冰扫雪。
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县5月17号四年级才进校开学,而在吴儿申,设备差,信号差,网课是困难尤其大,怎么办?经过上级同意,4月7号开始王老师就给两个四年级的学生面对面开了课。
王老师是1991年参加教育工作的,那时候上山下乡的人少了,出山进城的人机会多起来,个人是有选择机会的,专注乡村教育三十年,专心做“留守教师”的原因是什么?
王老师说:“这首先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从事乡村教育,自小潜移默化的熏染,在考学时,就选择了师范,并矢志不渝地学以致用,回报乡里。”
当然王老师曾经有过矛盾,有过抉择的纠结,但守住了初心。当看到桃李芬芳,有了结果时,也是沉甸甸的满足感。对于个人的荣誉而言,获得过乡模范教师、县模范教师、星级教师等称号,还得到媒体的关注,辛勤的付出、乡亲们的口碑、上级的重视和肯定,这不得不把这一块阵地坚守住,这种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学校的面貌也改观改善了,能留在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既可惜,也可喜。和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孩子在一起,也方便照顾自己的年过七旬的父母双亲,有苦有乐,自得其乐,乐此不疲。
“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这是我教学工作上的座右铭。”王老师说。长时间身处深山偏远地方,王老师认为要做好工作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教学才行,所以他尤其重视不多的与同仁见面交流教育的机会。2018年获得“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在深圳参加了“烛光课堂”培训班,“烛光课堂”开设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让乡村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留守儿童问题,掌握相关处理办法,从教师角度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及时有效,学得来,回来就能用上。
2020年7月,王老师被山西省千山万水公益基金会选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对扎根小山村的草根教师来说,是一个了解外界再学习的好机会。在今年活动开展的长治市,王老师与教育界同仁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王老师很感激一直在关注山村教育工作者这个群体的民间组织,点滴的物质扶持和精神嘉奖,令人欣慰。“有人看见了,就有人跟着走,不怕后继无人,不怕烛火熄灭”。王老师说。相信,再过五六年,他退休了,会有新教师接班支撑这所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