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忞)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老家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那会刚上小学,吃过早饭,就约上同街邻院的伙伴去砍圪针。圪针就是野酸枣的树苗,属于小灌木,虽然还鲜活,但易燃,燃烧时烟少,火光还又红又亮。圪针多长在崖畔或坡顶,砍起来挺费劲,一晌午也就能砍上大人的一小抱。砍好后,用绳子拴住,一路拖回家。因为圪针上全是刺,不能背。
正月二十五的正午,家家吃糕,黍子面做的。黍子是老家的特产,生性耐旱,适宜老家那靠天吃饭的土地。老家的黍子很粘,也就是南方说的很糯。黍子面用开水拌成团粒,一层一层地撒在已经烧开了水的锅笼的笼布上,撒得要细心,要匀称,否则易夹生。拌好的糕面全撒在蒸笼里,盖上锅盖约一刻钟,糕就蒸好了。蒸好的糕要趁热倒在盆里,使劲用手揣揉。刚出锅的糕很烫,为了不烫着手,揣一下,手就要蘸一下凉水。这个活一般需要父亲来做。做糕是个细致辛苦的活,不细致不辛苦是做不成糕的,所以老家的老人们形容那样做事不认真不下力气的时常说的一句话:蒸不成黄了摊不成糕。老家的糕分两种吃法,蒸好揣好后即吃,叫瘦糕,吃时蘸枣泥;另一种吃法是:把揣好的瘦糕,摊在抹了油的案板上,在摊开来的瘦糕上抹上红枣泥卷起来,有胳膊粗细,用蘸了凉水的棉白线,缠一圈,一个线头用牙咬着,一个线头手拉着,另一手托着卷好的糕,手一拉,线就把糕切开了。切开的糕,圆形,一厘米多厚,卷在糕里的枣泥用线0割开后,一圈一圈,好看提食欲,老家人叫云子,云纹的意思。待油锅里的油热至不冒泡时。将卷着枣泥的糕片,一片一片贴着油锅的边,放到热了的油里,炸至外焦内软出锅,黍米香,枣泥甜,这样做出来的叫油糕。炸油糕用的油是老家的特产,老家人叫黄油,是用老家特产的黄芥籽和火麻籽混和炒熟榨出的油。黄芥籽和火麻仁都是中药材,具有很好的和胃润肠功效,现在都当礼品送外地的亲朋。老家的黄油很香,特别是调羊肉胡萝卜的饺子馅,吃过了那一口,走遍天下再也吃不出那样的饺子味了。
吃过午饭,开始捏糕灯,捏糕灯的材料是中午留下来的瘦糕。糕灯的形状有很多,主要的有:单灯盏、双灯盏、狗背灯、羊驼灯、粮仓灯,粮仓灯里摆满用糕捏成小球粒,预意粮满仓。家家的糕灯各有特色,但家家都有一个相似的主灯盏:仓官爷爷灯。仓官爷爷戴着官帽,穿着官服,如佛祖般禅坐着,据说仓官爷爷是管农事丰欠和粮仓的神仙。母亲捏的仓官很有形,使我总觉得象我姥爷,每年节后再见到姥爷时,总免不了先盯着姥爷打量,在脑海里对照一番。每每此时,反倒惹来了姥爷的欢心,姥爷给的实惠要比给别人的多。捏好糕灯就往糕灯盏里倒黄油,再用缝衣针把用棉花搓的灯芯扎到黄油底部的瘦糕里。糕灯捏好,就等天黑了。
正月二十五的天黑得早,6点多一点屋里就点灯了。大人们在圪针下面压上黍子的桔杆,在院子的南墙跟点燃。圪针的火光又红又亮,照耀得满院子充满了温暖和光明。奶奶和母亲用点燃约火麻杆照在北面窑洞的外墙上,仔细地寻找着,寻找着黄尘牛牛。在温和明亮的火光中,从墙缝里钻出了一种土黄色的小虫子:一只,两只,三只……,一会儿的功夫,那种叫黄尘牛牛的小虫儿便爬满了窑洞墙面上火光照亮的地方。老家的老人们都说:正月二十五,黄尘牛牛出来的越多,预示着今年的年景越好。对此,时至今日我仍百思不得其解:正月二十五,老家的气温还很低,晚上仍还在零度以下,那些小虫儿一一{不)一一那些黄尘牛牛怎么活啊?
看过黄尘牛牛,就要点糕灯了。奶奶和母亲用燃烧的火麻杆点燃了糕灯,孩子们虔诚地用双手捧着点燃了的糕灯,回到家中,把糕灯放在米缸、水缸和灶台上,母亲把仓官爷爷糕灯放在坑头上,仓官爷爷背后的墙壁上贴了张红纸,红纸上写着四个字:家神之位,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这个位置贡奉的是先人的牌位。老家的老人们说:仓官爷爷是天上的神,腊月二十三回天上述职,正月二十五到人间履职;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此其间,先人们要回家保护后代平安。关于填仓节,老家流传着一首歌谣:正月二十五,黍面捏糕灯,狗背灯,羊驼灯,仓官灯照勤劳人,圪针烧成灰,不能忘祖先……
正月二十六一大早,大人们就起来扫院子,主要是打扫圪针燃烧过的灰烬,为了寻觅:如在灰烬里寻见了豆子,预示今年豆子会有好收成;寻见了黍子,预示今年黍子会有好收成。他们都认为这是敬重仓官爷爷得来的回向,都认为这是孝敬先人得来的福报一一司岁备种。至此,老家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才算圆满结束了。 即使在那些最困难的时期,每年的正月二十五,老家人依然是认真并愉快地过着他们的填仓节。他们认为:节日是先人留给后人的福祉,是后人与后人传承的纽带。
老家的填仓节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有仪式的节日才是节日,才能让人拥有念想,让人相互牵挂,让人活得明白。今天又是正月二十五,又到填仓节,我们一起:过节日,敬仓官,忆先人!
庚子年正月二十五日寅正于并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