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回到故乡,走进母亲居住过的窑洞,望着脱落泥皮的窑顶,望着空的连一丝炊烟也没有的烟囱,我就不禁黯然神伤……
记忆中,我家的炊烟早晨总在别人家的炊烟之前升起,常常会早于晨曦,早于第一声鸟鸣。这是因为我家人囗多,单是我们兄弟姐妹就有八个,还有奶奶,连同爸妈全家共计十一囗人,烧水煮饭费时。春夏秋季为了不误出工时间,母亲只能早起;而冬季,虽为农闲时节,但对于我家来说,母亲起得反而更早,常常是我们还在睡梦中,外面静寂悄然,只有天上的繁星明月眨眼探头,母亲就把饭做好了。父亲则草草吃了饭,背上七八十斤炭,翻山越岭,徒步三四十里路去卖,挣那可怜的一二块钱。我知道是母亲升起的炊烟把天上的星星们唤醒;等到天大亮太阳将要升起时,母亲再唤醒我们吃早饭。尔后有的干家务,有的上学。母亲还要推碾拉磨,准备一家人的食用。而中午晚上的炊烟,我家则是比较落后,往往是邻居们都吃了饭,我家还在做着呢。我那时与小伙伴们玩耍,也是最后才回家。母亲就是这样一年四季醒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牛马还迟。她与星星月亮时常作伴,相处甚亲。每天披着星月从外面搂进秸秆、黄蒿、圪针、山柴、树叶等,用一根竹筒吹火,用一根带叉的木棍拔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炊烟吹上天去,让天空多云多雨,让地上庄稼长势好、收成多。她一年四季除非生病,从不闲着。你看她晴天务农:种地、锄草、收割、打粮入仓;雨天理家:缝衣、做鞋、洗涮、整理家什,从春到夏、从秋至冬,手脚从不停歇。
母亲的炊烟,给予我们可囗的饭食。那时,小伙伴们玩耍,看不到自家的炊烟就不归家。看到了,心里就踏实了许多;玩一会儿,知道该吃饭了,无需大人呼叫找寻。那时,物质相当匮乏,生活极其艰苦,家家户户生活差不多:玉米糊糊掺小米稀粥、玉米面高梁面拌苦菜、糠窝窝,偶尔吃一顿黄米捞饭豆面汤,吃一顿莜面山药蛋,白面很少吃,过年时节才能吃白生生的馒头。高粱爆花与黑豆炒熟磨成的炒面也是由母亲掌控,给孩们分的吃。尽管生活清苦,我却觉得母亲做的饭菜可口,吃得香甜。偶尔一次伙食改善,母亲总要打发我们给邻居端去一碗,让孩们分享。母亲常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悲悯之心,能帮助人就尽力帮助,对我们一生的成长影响很大。
母亲的炊烟,给予我们幸福与温暖。那时,小伙伴们玩累了,一看到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就一哄而散,各自回家。知道母亲下地归来,心灵上有了寄托,有了依靠,回家不在寂寞。有母亲在,家里就有欢声笑语。冬季时节,天黑的早,外面又冷,母亲如无在外劳动,炊烟则会早早升起,尽管母亲舍不得烧煤炭(炭只留作过年做豆腐时用),烧的还是树叶烂柴,但那土坑是温暖的,家是温暖的,心也是温暖的。我们那时穿着单薄,常常冻的鼻青脸红、手脚开裂,耳朵有时会冻伤流脓;即使如此,家里也是关不住的,在冰天雪地里,在那光溜溜的冰面上玩的不亦乐乎,时常会把裤子鞋袜弄湿,这时回到家,把手伸到炕头暖暖的,坐在炕头一会身子就暖和了,弄湿的衣服铺在最热的炕头,第二天早晨就干了。母亲常常一边生火,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如“撒谎的孩子”“小兵张嘎”以及抗战故事,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坚强勇敢、有爱国精神。母亲讲的故事从小烙印在我们的心坎上。
母亲的炊烟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她把炊烟升上天空,穿过黎明前的黑暗,抵达透明的启明星,与东方的鱼肚白以及薄薄的山岚相随。而她却实在太累了,终于有一天,她倒下了,带着不舍、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再也不生火了。她带走了袅袅炊烟,带走了所有的苦难;她走的那么急,容不得我们升起炊烟为她再烧一碗水喝……
如今,我们迁往城市,住上了高楼,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用搂柴捣炭、吹火生烟,熏得双目流泪,再也不用掏燎腔、倒灰渣弄得手脸都是尘土。做饭取暖用电或天然气,卫生方便快捷又环保,好处不言而喻;食物多样,品种齐全,荤素蔬果啥也不缺,人们没有一个饿肚子的,全部可以放开肚子吃,倒是我们为了身体健康控制食欲呢!但不知为什么,乡村的炊烟,母亲的炊烟在我的心中永不消失,它将永远弥漫在我的梦境里,笼罩着我的整个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