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白墙黛瓦的小二楼,欢声笑语的小广场……春日里的兴县瓦塘镇常申上虎梁移民新村,一派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从2018年9月15日起,瓦塘镇4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的329户828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山庄窝铺,陆续搬到这个位于后石门村的移民新村。
广场的凉亭里,悠闲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在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中回忆着过去的穷日子,谈论着如今的新变化,憧憬着未来的好光景……
以前穷得一条裤子两个人轮着穿
后南会村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半山腰,守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贫穷就像黄河中的泥沙一样,长年累月积淀在这个偏僻小山村。
“我们村以前叫万家村,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540多年。400多年前,有一次黄河水泛滥把村子全淹了,村民们逃难到了后南会村。”后南会村党支部书记高光荣回忆道,以前的后南会人,住着破窑洞,吃着旱井水,种地得步行四五里路,而且田地贫瘠、十年九旱,日子过得像地里的野菜一样苦,“有的人家,一条裤子两个人轮着穿!”
上虎梁自然村,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村子,山大沟深、居住散乱、交通不便,无通讯信号、无网络,坡度25度以上耕地占全村耕地的90%,属于瓦塘镇深度贫困村。村民刘清岱在三孔窑洞里居住了30多个年头,“不是俺编排咱村子,用咱兴县土话讲,上虎梁实在是个灰(不好)地方!”刘清岱说。
高光荣和刘清岱的境遇,是移民新村居民过去苦日子的真实写照。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山区贫困群众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易地移民搬迁是唯一选择。
从2016年开始,瓦塘镇将东、南、西“三山”的20个深度贫困村分批就近搬迁到瓦塘镇经济开发区和沿黄旅游开发区周边的6个集中安置点。常申上虎梁移民新村选址于瓦塘镇后石门村东侧岚漪河畔,占地81亩,建设安置房42栋293套。这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瓦裴公路途经这里。新房人均20平方米
“做梦都想不到,我们也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70岁的阮憨信一边带着记者参观新房,一边笑着说道。
阮憨信是上虎梁的贫困户,一辈子放羊为生,有一次放羊时不慎掉到山下把腿摔伤留下了残疾,随后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住的一间土窑洞还是租住别人的。去年他和老伴花了8000元,搬进了40平方米的移民新房。
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房子虽小却功能齐全,装修简单却干净整洁。阮憨信说,以前的土窑洞烟熏火燎,下雨时还怕塌下来。现在有水有电有天然气,比以前方便多了,他和老伴每个月有养老金,年底还有五保和退耕还林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阮憨信一脸满足。
2018年6月,移民新村一期安置房建成,同年9月具备了入住条件,后石门村的常申、上虎梁两个自然村村民首先搬迁进来。二期安置房于2019年6月建成,其余村庄的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也陆续搬迁入住。新房建筑面积分为20、40、60、80、100平方米五种,全部为2层砖混结构,前后有独立庭院,可储物、可晾晒。移民新村还配套建设了服务中心,包括医疗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图书室、村级活动场所、文体活动室以及文化活动广场。同时组建了移民新村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构,合理解决搬迁群众户籍、养老、社保、党组织关系等问题。
2018年11月18日,刘清岱全家在老窑洞前合影留念后,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搬迁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住进100平方米的新房里。谈起搬迁的前后对比,刘清岱感慨地说:“住了30多年的老窑洞,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如果不是搬迁政策,这样的苦日子不知还要过多久。”
后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白永忠介绍,从山里搬下来后,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亲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易地搬迁搬出了贫困群众的好日子。
家门口务工,每天可收入120元
在紧靠移民新村背后的田地里,1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守正中药饮片加工厂负责人张永振告诉记者,现在建的是中药材试种基地,今年要试种100多个中药材品种,以此来选择出成活率和产量高的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在瓦塘镇党委政府推动下,去年4月份他们公司通过详细考察,认为后石门村土壤、气候适宜,于是种植了黄芩、知母、连翘等中药材800多亩。今年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包括种植、检测、培训等为一体的中药材加工企业。
家门口有了中药材厂,使得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63岁的贫困户刘提则告诉记者,去年帮中药材厂整地,平时还在小区里种花草,每天能有120元的收入,过日子不成问题。以后厂子真正建起来,就可以常年在家门口打工了。
瓦塘镇副镇长弓建平介绍,像刘提则一样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的村民还有很多。移民新村建设的同时,瓦塘镇跟进培育后续产业,保障55至65岁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有1人务工,每年收益3000元以上。
同时,瓦塘镇还在后石门村西侧建设联村光伏电站2兆瓦,对无劳动力的深度贫困搬迁人口实行光伏收益每年3000元的兜底保障;发放退耕还林补贴921万元,搬迁户户均发放8600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定向劳务输出,让群众就近就业;安置搬迁贫困群众从事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每人每年稳定收入6000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楼上安居、楼下务工,常申上虎梁移民新村搬迁户离“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