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新闻|山西新闻|国内|社会|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精神文明|交通
媒体聚焦|吕梁新闻|国际|法制|滚动新闻|教育卫生|文化兴县|三农
星期
您所在的位置:兴县新闻网 > 兴县新闻网> 文化兴县
李春艳|难忘我知青岁月
兴县新闻网   2020-06-21 11:10:52

这几天,央视八台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远方的山楂树》,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吸引着我的眼球。剧情反映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知青”的艰苦岁月!这不就是曾经的我们吗?我心潮激动,我泪目了……同样的年代,同样的芳华,同样的经历,将我带回到那同样艰苦的知青岁月……

(一)

时光追溯到一九七七年二月,我结束了在汾阳中学两年的“学工、学农又学军”高中生活,在大哥已经奔赴农村插队务农的感召下,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在当时也只有走“上山下乡”这一条路的时代洪流中,我没有任何的犹豫和徘徊,将当时每个家庭可留一名符合条件的“五不插”名额留给我的弟弟妹妹们,毅然积极报名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年我刚满17周岁。

出发前,我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单行囊:一副旧被褥,几件换洗的旧衣裳,一个脸盆,一块毛巾,一个饭盒,还有当时家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就这样,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牢记着父母的嘱托,满怀着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眼睛里噙满泪水,告别了家人,骑车来到了汾阳栗家庄公社,这是一个距离县城不太远的边山地区。七十年代的中国,七十年代的汾阳,乡村公路大都是崎岖不平的土路和砂石路,经过时一身土,走过后一身累,如果遇到雨雪天气,那就更是泥泞不堪,步履艰难!

(二)

初到农村,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人生地不熟,连地里的庄稼也不认识。还好,刚到乡下时,村里没有立即安排我到地里劳动,而是分配我到一个村办加工厂做工,具体就是在钳工车间跟上师傅学做锉削、锯切、研磨等零配件加工。所谓厂子,也就破破烂烂的几个车间,由几十个人分散在那里作业。我默默地跟着师傅们学着干活,呼吸着其中刺鼻的各种油料味,满手都是黑黑的污垢,满身都是各色的油腻,两只小手还常常不是被磨破就是被碰伤……刚刚走出校门、从来没受过这般苦的我,就接受这样的挑战,承受这样的磨炼,一天劳作下来浑身像散了架疲惫不堪;但我不敢言苦,不能说累,只有在晚上躲被窝里一个人偷偷哭泣……

艰苦的劳作、清苦的生活就这样考验着我。每天收工后,手拿一个饭盒、一个杯子,去食堂排队打饭,每天的饭菜基本上一个样,早饭玉米面窝头就咸菜,最多有个不见油星星的炒白菜或土豆丝,再舀上一大勺看不到米粒的“月子”稀饭;中午饭一般是红面擦尖擦片子,白菜加上酱醋盐。住宿是一个大房间,木板排列大通铺,十几个姐妹一盘炕,所有的用品都挤着放;更没什么洗澡的设施和条件,每天收工后,一人一盆水,简单洗洗,不太脏就OK了,还能讲究什么呢?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和姐妹们一起的热闹、开心、愉快,还是让我能够忘记想家,忘记劳累;尤其姐妹们的热情和帮助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坚定的信念,也让我渐渐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只是大约半年后,我即被调离这里,来到公社做一名公社广播员。回想那段做工经历,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农民姐妹们的真诚朴实、热心友善、团结互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工人师傅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兢兢业业的品德,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之后人生之路奠定良好、坚实基础,成为我知青生活的最难忘时光!

任公社广播员,听起来好听,比地头劳动或在工厂做工要干净许多也苦轻许多,但它背后所承受的压力和孤独、艰苦和艰辛,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前!那个年代的公社里,除了十几二十个公社干部外,还配备有一名话务员、一名广播员,以及两名专门负责在全公社各个村巡回放映电影的放映员和一名厨师。七十年代的通讯设施自然相当落后,全公社只有一部交换机,承担着与县城与各地与方圆几十个村庄对外对内所有的联络沟通,当时从一个地方往另一个地方打电话,必须经过交换机中转环节,所以当时话务员工作很辛苦,需要24小时不脱岗守机;而我作为一名广播员的职责,也同样是独自一人值机操作,转播、扩音、播音等设备占据多半个房间。我的工作就是在每天早晨五点多必须起床,先将转播机全部打开、预热,调好转播台,然后六点多准时向全公社各村庄转播新闻等其它各类节目,一天分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个时段播出,每个时段必须紧紧盯守,绝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同时还要受命向各村播报种种工作安排事项,这都需要我在第一时间不折不扣完成。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但在当时农村来说,已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了!

这份工作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来说,不易之处还在于孤独、害怕。当时公社分前后两个大院,机房就设在公社后院的一个墙佫佬佬里(汾阳方言ge.lao.lao),院子里我唯一的女伴话务员还在前面的院里!通常情况下,公社干部都下乡不在,只有蹲守办公室的两名干部和炊事员也都住在前院里,后院成为我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区域。白天还好说,每到夜幕降临之后,整个院里一片沉寂,连一盏照明灯都没有,只有一个手电筒是我晚上最可依赖的伙伴。夜,寂静的吓人,偶尔有远处的狗吠声传来,我连设在前院的厕所都不敢去上。深宅大院,没有门房更没保安,自己所住门窗都是快散架的陈旧设施,所谓门锁也就一个小插插而已,估计不用使劲就能推开,我常常越想越害怕,一个人偷着哭。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念远在城里的爸爸妈妈,想念我的兄弟姊妹们,多想他们能来看看我、陪陪我啊,多想多想回到他们身边,回到我儿时那个好温暖、好温馨的家!

每天唯一自由的时空,就是在停止广播的间隙,赶快跑前院话务室解解闷,和焕英姐说说话。焕英姐长我四岁,是本公社牧庄村人,她在我之前就到公社做话务员了。在那段孤独无助的岁月,她就像个亲姐姐一样照顾我,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关爱和温暖。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都特别想念她,特别感激她。回想那是一个社会治安多么好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多么淳朴、纯真、纯粹的年代!

(三)

两年多的农村生活,至今想来总让我泪眼婆娑。离家来到村里,我有多么的不情愿啊!每次推着自行车出门,都是我哭妈妈哭,一步三回头,妈妈一直站在门口,看着我走出很远很远……尽管有这样一万个不舍、不愿,但从小就能吃苦、能坚强、也懂事的我,还是时刻安慰自己,一定要坚持,再坚持,不得有丝毫畏惧退缩!当然,在那段岁月里,最开心莫过能回家的时候了,当被批准可以回家一天时,我心里那高兴劲呀简直就像一只放飞的小鸟,蹬上自己那辆旧自行车,撒欢似的向城里的方向飞去,无论晴天雨天,无论白天还是傍晚,从来没有惧怕过一个人独行,也从来没有惧怕过道路两旁那黑幽幽、阴森森的庄稼地,更没有担心过破旧的自行车万一半道上坏了怎么办,心里只有一个快乐的念头,那就是加速回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回去和我亲人们住上一个晚上……

如此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让我见识了很多,让我成长了很多。记忆最深刻的是每次和公社干部一起去石盘山植树劳动,在山上一住就是三、四天!艰苦的不仅仅是白天在山上挖坑植树,更艰苦的是晚上在农户家里的住宿。山上的农家,家家户户都是一盘大炕,铺着用芦苇杆编织的垫席子;我们三四个女同志和身睡在大炕上,可刚睡不一会儿,浑身就痒痒难忍、遍体红疙瘩了,爬起来一看,哇,原来席子下面好多的“跳蚤”和”瘪虱”在又跳又爬的,我吓得简直要哭出声来。见此情景,农家主妇说我们这里家家都这样,明天给你们想想办法吧。第二天晚上,那位好心的大姐就给我们拼凑了几家的吃饭小方桌,让我们在这小桌拼成的“小床”上挤着睡,效果还真不错,尽管还有点儿痒痒,但相比大炕喂“跳蚤”要强多了,真是难为这位大姐了,好感谢她的热心照顾!这样几次在石盘山的植树劳动和生活体验,不仅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提升了我勇于克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通过切身经历和感受农村大姐的真诚关爱帮助,让我更懂得了感谢、感恩,也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了农村的艰苦、农民那诸多的艰辛与不易,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以忘怀……

就自己而言,那时在农村赚的不是工分,而是每月18元钱;这18元在当时已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我每月都将其中整十元钱拿回去交给妈妈,用于家庭生活补贴,剩下八元才是自己一个月的伙食费和零花钱。公社里的伙食相比在加工厂时要好了那么一点点,尽管主食依然是玉米面、红面、杂面为主,但一周能够改善一次生活、吃上一顿白面,还有炒菜,有时还会有炒肉片呢;而每当肉香的味道弥漫大院时,自己多么想快快去尝一口啊!然而,当兴高采烈走进食堂,却看墙上小黑板标价:一勺两角钱!这个昂贵的价格顿时让我却步!别人问我为啥不买一份肉?我说我不爱吃;其实我想吃的简直是垂涎三尺啊!但我如果只吃三两面才六分钱,加上一勺炒菜四分钱,花一角钱就吃饱了,为什么要花两角钱吃那么一点肉呢?省下这一角钱就足够早餐或晚餐费用了。那时候一个窝头三分钱,馒头四分钱,一碗稀饭一分钱,我早晚的主食只吃一种,每顿也就几分钱,两角多钱足够支撑一天的伙食费了。就这样精打细算、勒紧裤带过日子,插队两年多时间,我从没在食堂买过一次肉,于是大家也就认为我真的不爱吃肉了……这样一个月下来,伙食费也就六元多,还剩一元多零用钱,或买一块香皂,或买一支牙膏,有富裕的时候,还会给自己调剂一包二角八分钱的粗饼干,一来解解嘴馋,二来作为自己饥饿时的营养品。记得每次到供销社买回来一小包饼干,就立即悄悄藏于被子底下,生怕别人看到似的;唉,多亏那时的饼干没油份,包装纸都是干干的,否则藏它的被褥可就遭殃了!还有就是在我私藏处,有一个小药瓶,那是有一次妈妈来村里看我时带给我的,告知我里面装着的是一点点香油,让我中午吃饭时滴上两滴饭就好吃了。那是多么珍贵的好东西啊,当时我真不知有多开心!之后的日子里,每天中午从食堂里打出饭后,我会马上端着碗跑回住处,小心翼翼地拿出瓶瓶来,往饭里滴上那么一两滴,于是香香的味道、深深的母爱,就天天融入我的饭碗里,久久都不会散去,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那是我插队的第一年冬天,妈妈还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时髦的”风雪”半大衣,那是我两年多知青生活中穿过的最高级的一件衣裳。当时制作“风雪衣”最时尚的布料是“涤卡”布,而我的妈妈买不起那种贵的布料。那时,尽管我的爸爸从二十几岁起就担任汾阳的公社书记了,一直都是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但我们的家庭和普通的百姓人家没有丝毫的区别,一样的贫穷,一样的寒酸;于是妈妈只好扯了一块深灰色的很像“涤卡”的一种斜纹布料,买了棉花和一条“麻绒”领子,并配上了五颗“有机玻璃”大扣子,为我精工细做了一件“风雪衣”,真是漂亮极了!我当时一直舍不得穿,每天都将它叠的整整齐齐,用一块布包起来,摆放在我的小床上,生怕弄皱了、弄脏了,偶尔只是天寒地冻、路远回家时,才舍得拿出来穿一下穿……如果说,小瓶香油是永远弥漫在我心里的妈妈的味道;那这件“风雪衣”不就是让女儿一辈子都报答不尽的慈母恩啊!

(四)

两年多来,在农村广播员这个岗位上,我及时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时政新闻,为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村广播事业发展,竭尽所能,恪尽职守,从未出现任何差错,圆满完成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多次受到公社领导的表扬及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岁月如歌,这段青葱经历已成我今生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农村也是一个人成长路上最好的历炼熔炉。农村插队这两年,锻炼了我自己,成长了我自己;一九七九年,十九岁的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按照国家知青返城政策,我告别了这块我爱和爱我的热土地,带着一份同农村、同农民朋友的浓浓情谊,迈向后来人生又一个新起点……

珍藏美好记忆,难忘我如火知青岁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春艳,《兴县报》特约作家;原中共汾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宣传系统党委书记、汾阳市文联主席。曾主编出版《中共汾阳县(市)历史纪事(建国后)》;曾任《汾州乡情》刊物主编,2015年退休。

编辑: 张哲玮      责任编辑: 马志伟 来源: 乡村驿站
  相关链接
  图片新闻  
   
一堂特殊的 ... 【媒体看兴 ... 春天的童“画” 
   
步伐坚定 信... 今日立夏, ... 【随手拍拍 ... 
   
雨生百谷 春... 四月春光好 ... 人间四月天 ... 
  兴县新闻  
友情链接  
晋绥网山西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吕梁网中红网中新网山西新闻人民网山西频道
关于我们        邮箱:xxxwxwb@126.com         电话:0358-6322410        地址:兴县蔚汾镇蔚汾大厦6楼
主管:兴县县委宣传部 主办:兴县县委新闻办公室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