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新闻网讯(通讯员 胡慧琴)傍晚时分,一头身形健壮、脖颈间悬挂着铃铛的淡黄发白头牛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紧随其后大约有大大小小20余头牛,而这个扬鞭而来的牧牛人就是乌门村养牛户马乃云。牧牛归来,他向我们讲述起自己的脱贫故事。
我叫马乃云,今年53岁,是兴县康宁镇乌门村农民。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全家人就靠我们夫妻两人种植玉米、谷子维持生计。
生活总是充满坎坷与艰辛。2008年10月份的一天,大儿子因意外车祸不幸离世,留下了3个月大的小孙女,这场不幸的灾难让一家人心痛万分,也让我这个原本贫苦的家庭更加艰难。从那以后,养活小孙女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可以吃苦受累,但我的小孙女不行。”让小孙女过上好日子,成了我和妻子努力生活的动力。但那时的乌门村,人们只能依靠种地过日子。我们两口子种的57亩地,从初春忙到深秋,从早忙到晚,日复一日,就算是收成最好的时候,一年也只能赚几千元。
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第一书记牛继玲带来了国家的好政策,鼓励我发展养殖。于是在2017年秋天,我用国家给的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试着买牛搞养殖。我们村目前在村里居住的大多为老年人,我就算村里的年轻人。得知村里有5户因为年老不能养牛,我便积极争取了这5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并承诺连续3年每年给那5户贫困老人每户1000元的分红。那年我拿着5万元的国家产业扶贫资金买了5头带崽母牛,开始了我的养牛生涯。也就在这一年,我将57亩地退耕还林了很大一部分,开始认认真真搞养殖,不负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人们都说养牛好养,只要勤快照看好,就能养好。加之村里集体修的牛场,我可以放开身手好好干,不用担心养的多了没钱修牛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底,我养殖的7头牛膘肥体壮,如期出栏,带来了近7万元的收入。这让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19年我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利用邮政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又买了3头纯种母牛,并在当年卖了8头,纯收入9万余元。截至目前我家的牛已初见规模,整整20头,预计今年卖9头,收入10万元吧。
说起现在的日子,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庆幸生在这样的时代。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去了,被庄稼、挑水压弯的腰也开始直起来了,晒的黝黑的皮肤也慢慢的红润起来了。从前掉墙皮的窑洞、脏乱的厕所、坑坑洼洼的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窑洞、干净的庭院、整洁的硬化道路、清新的绿化植被。近两年村里又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通了上下水,实现了网络全覆盖、监控全覆盖。
现在,我的小孙女也长大了,在120师学校上学,我很自信的可以供她上学,还有余力给她报的“小饭桌”辅导班,让她好好生活、好好学习;患有慢性病的母亲也享受着医疗扶贫政策,这也让我和老伴能全身心投入到养牛中。有党的好政策,合作社建起来了,村集体牛舍也建好了,销路也不用愁,我们的好日子有奔头。虽然现在的生活依旧是每天早出晚归,中午不能回家,但放牛苦轻,我和老伴可以‘轮班’。每天七八点安顿好牛以后,回到家洗漱完就可以去我家对面小公园里,边跟村民们聊天边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傍晚时分,坐在干净的小院里连着网在手机学习强国上看新闻。这样的生活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但现在过上了,真的很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除了养牛,村里还设置了公益岗位,每个月可增收500余元,我家还享受退耕还林、医保等等的扶贫政策,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我很满意。下一步我还想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养更多的牛,过更“牛”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