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易地扶贫搬迁乔家沟项目
夏至时节,梁峁起伏、沟谷纵横的吕梁山,生机勃勃。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吕梁精神”。而今,吕梁儿女“把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吕梁精神’用在新时期,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践诺中,谱写了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吕梁生态扶贫成效显著
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是吕梁山区给人的第一印象。在这里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八大产业联盟”助力产业扶贫
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
多年前,吕梁市临县林家坪镇南圪垛村刘崇贵一家,因一场车祸陷入困顿。2017年,当地成立造林合作社,将其夫妇二人吸纳其中,“不到一年,就收入了2万多元;加入合作社,让我家还清了外债。”
石楼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生态扶贫模式,组建造林合作社137家,完成46.5万亩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荒山造林90万亩以上,治理沟域200余条,5万多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增绿与增收同步。目前,吕梁市完成荒山绿化330万亩、退耕还林23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50多万人通过生态建设增收,11.5万贫困人口脱贫;红枣、核桃、沙棘等经济林总收入超15亿元,林业总产值达64亿元。
“八大产业联盟”助力产业扶贫
“八大产业联盟”助60万贫困人口增收。产业扶贫是吕梁脱贫攻坚的又一张好牌。作为山西省小杂粮的主产区,吕梁素有“杂粮王国”美誉。通过创建基地、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益贫模式,吕梁小杂粮摆提篮小卖的境遇,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交口县食用菌种植达3000万棒,带动45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岚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带动约10000人脱贫;兴县杂粮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认证绿色产品15个、有机产品15个。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汾阳核桃、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方山中药材等“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成形。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表示,将积极打造小杂粮、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目前,吕梁成立了肉牛、沙棘、中药材、核桃、杂粮、红枣、食用菌、马铃薯等八大产业联盟,“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沙棘”“吕梁杂粮”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走出大山。在八大产业联盟带动下,近60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23.7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实现脱贫。
穿行于吕梁山间的“蔡家崖号”列车 裴亚炯 摄
实现“造血”开拓扶贫多路径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说:“抓不好脱贫攻坚,愧对这块红色的土地,也愧对吕梁人民的期盼。”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吕梁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践行着“吕梁精神”,创造了文旅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造血”扶贫路径。
兴县蔡家崖村,靠着红色旅游脱贫致富,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党支部书记温利川介绍,年均访客达30余万人次,并依靠红色旅游带来的集体收入,于北山遍植杏树、核桃等经济林木。他说,“过好日子,不能等、靠、要。”
作为革命老区,吕梁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吕梁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以“旅游+”模式,振兴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全市6个村入围省级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7个村成为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发展了62个乡村旅游景区,文旅扶贫初见成效。
扶贫车间工作的女工。 高瑞峰 摄
在扶贫路上,吕梁建成光伏扶贫电站417座,总规模57万千瓦;易地扶贫搬迁11.26万人;建成54个扶贫车间和31个产业园区;开发公益岗位6.3万个(人次);“吕梁山护工”培训28期5万余人。吕梁儿女攻克了一座座深度贫困的堡垒。
随着临县、兴县、石楼县退出贫困县行列,截至目前,吕梁市1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1.7万户5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2%降至0.18%。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表示,将持续精准推进“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完成剩余2560户5482人的脱贫任务,在脱贫攻坚的吕梁答卷上,书写新的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