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首府
红色兴县印象记
文/牛寨中 图/牛亚平
(四)百卉萌动染春光
1915年,中国革命先驱陈独秀创办综合性的文化月刊《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他以鼓吹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还有一大改革,即推广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从而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兴县青年中的有识之士乘势而为,大力宣传新思想,推广新文化,推行新式教育,上下求索,追求进步,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9年2月,山西大学堂法科毕业、太原阳兴中学董事兼国文教师的开明绅士刘少白,正值青春萌动,便返里于家乡黑峪口办起了一所国民女子学校,教师1人,学生38名;接着县署也于当年3月,开设赵家川口国民学校,教师2人,学生30名;1922年,城内女子国民学校改为女子高级小学校,招收6个班200名学生;1923年,山西大学堂毕业的康联珠在蔡家会办起第三高级小学校;1925年秋,牛友兰又将北坡第二高小改设在黑峪口分校,魏家滩洪福寺设立了第四高级小学校。当时开设的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等现代课程,令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家乡各处士绅农商纷纷将子弟送往学校读书。
民智闭塞之地,社会教育尤为切要。其时,兴县识字人仅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为施行新政一大障碍。为改变此种状况,县署筹设了通俗教育讲习所,委任孙坤培为所长,刘肇基为所员,拟定章程及办事细则、听讲规则,在南关里壕要地租赁三间瓦房为讲习场所。演讲分为定期和巡回讲演,内容为六方面:即爱国家以御外侮、重道德以挽颓风、设学校以教子弟、劝职业以戒游惰、崇节俭以裕生计、讲卫生以强种族。县署还设宣讲员一人,每月下乡讲演,以二十日为限,每届月终将讲演题目、日期、地点,列表报送省、道公署备案。为启迪民智,开阔视野,县署订购了本省出版的《山西公报》《晋阳公报》《并州新报》《山西日报》《唐风报》及《司法周刊》等各种杂志,均责成讲演所分别派销,由各区区长分送阅看,刊登重要新闻的报纸还要张贴于集镇和大的村庄,尤为人民所欢迎。古老雄浑的黄河两岸,传播了现代文明的种子;在晋西北黄土高原,激发出蓬勃向上、民主进步的活力。
1925年春,牛友兰在县劝学所负责人贾克明,财政科负责人牛映台,以及刘少白、孙良臣、刘砚畬、温国均、王忱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带着一批教职员工和学生,将兴县城最大的一所寺院――寿圣寺里的神像捣毁,将大殿作为大礼堂,把两厢改成教室,办起了有史以来兴县第一所中学――兴县中学,他是抗战前夕晋西北的唯一一所中学,就读的学生来自秦晋两省七县。首任校长是晋西北著名的开明士绅、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先生,学校设董事会,组成人员有7人,即牛友兰、劝学所的贾克明、财政科的牛映台、女校校长邢肇迁、开明士绅温祺铭、阳高县原知事王忱、商会会长李桂芳。
牛友兰先生是兴县历史上爱国民主人士做杰出代表,1885年生于蔡家崖一个地主家庭,幼年在眉山书院读过书,后中秀才。1906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是从晋西北兴县一个小山村走出的知识分子。他在京城求学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主张推广新学,变法维新,后又接受孙中山思想,支持国民革命。1909年因病辍学返里后,一手创办了北坡兴县第二高小,筹办了国立兴县中学,对兴县现代教育有开创之功。他认为,只有努力开发民智,改造民众,振兴教育,才可以让祖国昌盛。兴县中学创办后,以一所完全新式中学的面貌出现,设有国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当时本地很少有人能胜任学校教师,他就以高薪从忻州、崞县请来梁昆玉、常裕仁、张国权任教,学生来自兴县、岚县、保德、岢岚、临县、方山及陕西神木、府谷、佳县,从1925年8月第一批新生入学,到1936年12月,国民党县长李凯鹏借口“经费困难”,强行勒令兴县中学停办,11年中共办了8期,培养学生300余名。兴县中学是希望的原野,是青春聚首之地,他在兴县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发展晋西北的教育事业,培养革命人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抗战开始前后,兴中毕业的学生放飞青春,逐梦远航,大部分参加了“牺盟会”、“动委会”,成为兴县人民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
在创办新学的同时,1926年,省里也派员来兴县宣传“三民主义”,牛友兰、刘少白召集地方士绅,共同组织起“三民主义训练所”。所谓三民主义,是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改组国民党,在与中共代表和苏俄代表商讨中,逐渐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这三大政策为基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民族、民权、民生新三民主义。该政策的贯彻和坚持,保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顺利发展,成为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新三民主义思想,兴县通过政府机关将正在度假的小学教员集中县城,作为主要训练对象,刘少白受聘担任训练所讲师,不久,兴县中学增设了新三民主义课,为在学校发展国民党组织作准备。
面对风起云涌的时局,开明士绅、进步学生在运动激流中,急切地追求社会进步的人生抉择。1926年2月,兴县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京女师大、刘少白长女刘亚雄,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兴县最早的地下党员;清华大学毕业的牛荫冠,曾担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委组织部长等职,1936年底,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山西参加了在薄一波领导下与阎锡山开展特殊形式统一战线的工作,是山西牺盟会的领导人之一;刘砚畬之子刘复因,后改名唐西民,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学运工作的重要职务,“七·七”事变后,先后任山西牺盟会总会宣传干事,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党团书记,第十八集团军兵站医院宣传队队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新华社记者、者林日报副总辑。晋西北一个小小的山区兴县,能有居多学子跻身于清华、北大这些全国最高学府读书,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实在令人振奋,使人欣喜。这是普及新文化、培养新人才,带来的新气象。
(五)国民党兴县党部的存亡
国民党是孙中山所创建的一个中国政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中国国民党,1927年起为中国政府执政党,直至1949年兵败大陆退守台湾省。国民党山西党部筹委会成立于1924年,1927年5月在太原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中国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参议的阎锡山,是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意识,视山西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地方势力领袖,他担心国民党势力对山西的渗变与控制,会威胁自己“土皇帝”的地位,因而百般阻挠国民党在山西境内的勃兴,致使山西党部始则难产,继则难以发展,生存状态极其艰辛。
国民党在兴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7年夏,山西党部魏燕明来兴县发展党组织,首先联络兴县中学校长牛友兰、学监邢肇迁、事务员蔡尚仁,第一高小校长刘敏、教员温国钧,女子高等小学校长郭理修,县财政所管理员牛映台等社会名流、有识之士,在城关第一高小学校组建了“中国国民党兴县党务筹备委员会”,公推牛友兰为主任委员。由于有上一年的新三民主义培训基础,县党部很快就在各机关学校发展党员190余人,建立了7个区分部,其中有兴县中学3个,第一高小2个,女子高小1个,机关1个。当时,郭理修、刘敏等人企图独揽党权,利用筹委会名义反对牛友兰,兴县中学的国民党党员发动学生集队到筹委会质询,新到任的兴县知事范茂松,是一位公道正直的官员,他听到学生集队的消息后,带警察赶到第一高小,致使学生和警察发生械斗,急忙制止,问明事由后,对郭、刘二人严厉训斥,郭理修、刘敏自知理亏,三四天后,到兴县中学赔情道歉,风波得以平息。以后,发展党员的工作便停顿下来。这年7月,县党部接到国民党省党部通知,牛友兰通过筹委会派其亲信学生李赀和郭理修去太原受训,以期改组筹委会。10月初,李、郭返兴后,按照省党部要求,负责国民党兴县党务临时登记处工作,先后在兴县中学、一高小、女校、黑峪口二高小、蔡家会三高小、洪福寺四高小以及罗峪口、魏家滩等地,采取集体登记的办法,登记党员,经费由县里每个月拨给100元银元。被登记人填写两份简历表,两月后,发给党证,即成为国民党正式党员。这样共发展党员100余名。登记后全县编为4个区党部,每个党部下辖3个区分部。一区党部设在兴县中学,二区设在黑峪口二高小,三区设在蔡家会三高小,四区设在洪福寺四高小。这时,李赀、郭理修已不把牛友兰放在眼里,试图夺取县党部大权。于是,趁学校放寒假之机,拉拢部分党员在1928年腊月25日,召开了国民党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李赀、郭理修、高志清、牛在权、李怀全、孙玉珍、屈改英7人为执行委员,孙念斌为监察委员,宣告国民党兴县党部成立。这一做法遭到大多数人反对,牛友兰以兴县中学校长身份开除了李赀和郭理修的学籍,又发动兴中全体师生集会游行,宣布他们背叛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十大罪状,包围县党部,砸烂其牌子,并予查封。李、郭跑到太原省党部告状,接受指示,返回时宣布:由李、郭恢复县党部,第一区党部及所属区分部一律解散,所有党员重新登记,不合格者不予登记,以“组织暴乱”的罪名,开除兴县中学牛友兰、邢肇迁、蔡尚仁、贾维桢、孙启明等师生20余人的党籍,撤销党证。但兴中师生自愿登记者廖廖无几,其他区党部也无进展。
1930年春,蒋、冯、阎大战开始,4月5日,国民政府下令通缉阎锡山,并积极备战。7日,南京国民党中常会决议永远开除阎的党籍。阎锡山得知后,驱逐国民党山西党部,李赀、郭理修闻讯逃跑,兴县党部自行瓦解。11月间,阎、冯失败,国民党山西党部于1931年春又恢复,李、郭又返回兴县恢复县党部,并把矛头直指牛友兰一派,还肆意挑拨政府机关的毛病,名曰“革命”,其所作所为,连国民政府的人也唾骂,党务工作更无法开展。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山西党部下令开枪打死太原市游行示威的进步学生穆光政,12月,在山西大学法学院读书的贾维桢回县,联合牛友兰和兴中全体师生以及各机关人员,在县城举行“穆光政追悼大会”。大会临时动议,再次驱逐李赀、郭理修,查封国民党县党部。1939年4、5月间,阎锡山为了抗衡日益壮大的抗日民主力量,允许国民党在山西重新发展组织,驻临县白文镇的四专署办事处派兴县城关人赵连珠为国民党兴县办事处书记长,回乡恢复和发展国民党组织。但当时兴县进步势力已非常强大,赵回来后既无人问津,又无办公场所,只得在自家门口挂起“国民党临时办事处”的牌子,开展工作之事无从谈起,仅印发了一个查禁书刊的文告。“晋西事变”后,赵连珠追随赵承绶仓皇逃走,在撤退晋西南途中饮弹身亡。兴县国民党组织从此彻底消失。
牛寨中,山西兴县罗峪口镇韩家吉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从事新闻记者二十余年,以写新闻"上大报,上头版,上头条"闻名吕梁。2002年后开始管旧"文″,研究乡邦文献,于尘封的历史中拂尘现玉,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出版社出版《历史纪事》《各领风骚》《刘少白传》《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山西清代第一名臣孙嘉淦》《孙嘉淦传》等著作多部,潜心十年时间,编撰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三晋石刻大全吕梁市兴县卷》,续卷亦即将付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