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双孢菇生产处于堆料发酵阶段,专家团建议在培养料发酵时添加微量元素,并在料堆上开孔通气,便于微生物活动培养料充分发酵。”7月22日,平遥县专家服务团来到岳封村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对专家们的建议,农民们特别重视,一一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围绕《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1年行动计划》,聚焦农业生产托管、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服务供给等重点任务,创新方法、多措并举,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科技推广应用强化全产业链服务
“专家给我们进行了消毒液使用全面指导”“蔬菜专家到我们的设施蔬菜棚进行现场指导”“我们阳曲镇北山头村的番茄潜叶蛾问题就是专家们帮忙解决的”…… 今年3月,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启动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包联服务,按照全产业链思维,帮助农民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使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农产品销量大幅增长,推动了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开展以来,各级“三农”干部尽锐出战,2400余名专家干部到村到企到田指导,遴选推广主推技术460余项,适宜品种300余个,主推技术、品种示范推广面积2400万亩、覆盖畜禽7600万头(只)。围绕一产高质量高速度发展重点项目技术需求,专家们集成凝练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等10大类40项主推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项目工队抓项目增后劲,帮助基层解决项目建设问题304个。营销战队促销售增效益,解决特优农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问题200余个,组织各类农产品营销活动336次,签订订单4407单,线上线下销售额超8亿元。 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我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在80个以上的农业县打造160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科技示范户”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招聘160名特聘农技员,在生猪大县招聘97名特聘防疫专员,建设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的特聘农技员队伍。年内轮训3000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农业生产托管集聚各类要素
60岁的家引花是新绛县泽掌镇光村人,因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在外打工,这几年感觉种地有点力不从心,就把家里的7亩地托管给了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理,每亩保底收入400元,产量高了年底还能分红,她说:“托管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遍地开花,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经培育农业生产托管主体3.2万个,辐射带动托管面积1980万亩,惠及小农户102.3万户。 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李固介绍,围绕推动整省试点建设,我省重点在金融创新、加强立法、政策设计等方面发力,破除制约农业生产托管发展制度障碍和难点堵点。省农业农村厅同建行山西省分行签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金融支持战略合作协议,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金融创新试点,通过大数据平台为广大农业生产托管主体提供资金需求和线上服务,目前,4款金融产品已上线测试。今年在101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推动成立了“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合会”,强化服务主体资源共享、联合融合发展。 同时,我省深化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省试点工作,开展公费农科生定向招生培养试点,在22个县招募88名农学、动物科学本科生,毕业后定向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遴选9个农业“六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7个“六新”创建单位,打造农业优质品种和绿色高效技术展示窗口,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入户到企。
信息化、智能化农机助推农业现代化
李玉仙是运城市闻喜县半山腰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20年她上榜全省第二届“十佳新农民”榜单,她的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 像李玉仙这样的“新农人”已成为我省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生力军。锁定“培训率、持证率、从业率、增收率”四项指标,我省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今年全年培训25万高素质农民,技能评价颁证20万人。按照“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要求,我省持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级信息员大轮训,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30078人次。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因地制宜打造阳曲小米、临县红枣、万荣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初步建成智慧农业一体化农事网络。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我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7%。如今,不仅收获、喷药、除草都实现了机械化,而且这些农机越来越“聪明”。“重点引进AI技术智能收获装备,开展固定式RTK差分基站试验项目建设,形成覆盖县域的厘米级差分定位数据网,为构建农机自动驾驶、种肥药精准施用等应用场景提供基础。 丘陵山区谷子等杂粮收割打捆机、中药材自动移栽机、智能精量播种机等丘陵山区及智能机器人农机项目研究正在进入多元联合开展研发、试验阶段。今年,我省春季农机地头展示活动,共展示了100多个品种200余台(套)各式各类农业机械,其中农业智能机器人12种30台;农机购置补贴扎实落实,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
本报记者王秀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