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除夕夜,从微信群里看到县党史研究室牛亚平主任发的一个除夕火塔子的照片,勾起了我对此的点滴记忆。兴县“火塔子”,大名旺火,因用块炭垒成的底粗、顶尖、中间空的宝塔形状而得名。
垒火塔子,当地也叫摆火塔子,其具体步骤是选材、修炭、打底、摆垒。即就地先摆四块砖头或石头,在石头或砖头的空隙处放适量的诸如黑豆秸之类的绒柴,随后把大块炭用斧子劈成片状,一层一层往起垒,中间要摆放适量的硬柴,以备燃火。摆火塔子也还算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要求既要把炭压茬放稳,确保牢固不乱不塌,又要摆成内空外圆的宝塔形,美观大方,还要保证放好放足软硬柴。达到好看、好发、着火旺的终极目标。一般情况是,每年除夕夜、元宵节晚上、正月过会、婚丧嫁娶鼓手们夜坐吹奏时摆炭火塔子。可能是缺炭的原因,在我出生地罗峪口山上的农村,除夕夜不摆火塔子,正月十五元宵节也不摆炭火塔子,而是事先刨的圪针(即荆棘),打圪针拢火,只有在办红白事务时,给鼓手才能摆炭火塔子,而是也是先摆柴火塔子,到晚上才摆炭火塔子。所以,我在七十年代末进城居住,除夕摆火塔子时由于业务生疏不会摆,基本都是请外甥刘锐摆的。
据考证,生旺火是以山西为主,河北、内蒙古等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其起源,就山西而言,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开始渗透到风俗民情中,并在北部形成风俗习惯,尤以怀仁旺火最盛,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旺火的本意是祭祖、驱邪、祈求。其寓意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兴旺发达。称之为旺火就是越旺越好,祈求主家一年运势如红红火火的旺火,事业兴旺,生活红火,万事顺意!
点火塔子。先用火柴(后改用打火机)点着底层的绒柴,要让绒柴燃着中间的硬柴,进而燃着周围的炭,所以要用辟子转圆使劲扇,才能着了、着好。
旺火着了,越烧越旺。伴随着燃放鞭炮、花炮、两响炮等。有的地方还有转火塔子、跨越火塔子的习俗,左转六圈、右转六圈,以图驱邪吉利,六六大顺。
大火过后,孩子们要用筷子串花馍馍在火塔子上烤的吃,有吃了烤馍馍,可以祛病的讲究,俗言称:“吃上火龙烤馍馍,一年四季不肚疼”。
旺火的料炭、余灰不能及时清理,要用一个筛子扣住,等到破五,即正月初五才能清理。底灰还要用簸箕簸,簸到什么作物颗粒预示着什么作物当年收成好,并以此为参考,安排当年的庄户种植。在本美篇编写接近尾声时,突然看到任新生发的拜年快手,内容是老家兴县县城除夕夜全景,可真是万家灯火通明、烟花爆竹声声、火塔旺火越烧越旺、孩子们雀跃戏耍,好一个年味浓郁的除夕夜。相比之下,省城太原黑灯瞎火,冷冷清清,毫无年景年味可言,由此激起了本人对过去的、传统的、农村的、小县城的过年情景的回味、留恋和向往。
(照片、视频选自微信群和快手,在此特向原创作者致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史建春草于壬寅虎年正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