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弦,拉弓,琴声响起。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来自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16岁视障女孩马奕菲身着礼服,款款走上舞台,演奏小提琴曲《雪花》,全场屏息聆听。
那一刻,自幼失明的她,奏响的是沁人心脾的旋律,更是炽热青春的赞歌。
自幼失明,音乐照亮成长
上学、考试、练琴……高二学生马奕菲,与普通女生没有两样:憧憬着大学生活,偶尔也会为学习发愁。
除了一样——两岁那年,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她被迫摘除了眼球。从此,她眼前便一片漆黑。
父母百般疼爱,从小手把手教会她如何吃饭穿衣、依靠手杖走路。渐渐地,妈妈发现,年幼的马奕菲特别喜欢抚摸家里的那架立式钢琴。而且,小姑娘记忆力好,有的曲子听两遍就能跟着哼出来。何不让她学音乐?
就这样,5岁的马奕菲开始学钢琴。无法读曲谱,父母就把谱子一遍遍念给她听——不难想象,为了达到常人的练习效果,马奕菲付出了百倍努力。除了在特殊学校上文化课,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练琴,往往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
“我喜欢听小提琴曲,可以学吗?”马奕菲9岁时的这个要求让妈妈犯了难:学钢琴已经很吃力,小提琴的难度可不亚于钢琴。
“我来教!不收学费。”北方民族大学器乐系主任韩春得知后,主动提出教马奕菲拉小提琴。韩春拉琴做示范,马奕菲则摸着她的手、胳膊和背来学习基础动作。
枯燥的练习并没有磨灭马奕菲的兴趣。“音乐带给我快乐,琴声响起的时候,我仿佛就能看到亮光。”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钢琴业余八级和小提琴五级考试中,马奕菲都是一次通过。
学习作曲,开启千里求学
演奏水平日臻成熟,马奕菲开始参加音乐演出,观众的掌声、纷至沓来的荣誉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父母的鼓励下,她决定报考艺术类院校的作曲专业。
2018年开始,她在妈妈的陪护下,每个周末从银川到北京学习作曲和乐器。母女俩乘坐周五晚上9点的火车,周六清晨抵达北京。然后,又乘坐地铁和公交,在作曲、小提琴等课程之间辗转。过完繁忙的周末,再连夜赶火车在周一清晨回到银川。
无数个夜晚在漫长的旅途中度过。列车疾驰在北方的平原,窗外的黑夜沉寂如海,马奕菲却迎来难得的闲暇:一上车,她就戴上耳机听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是她的最爱——《梁祝》的凄美婉转,《四季》的优美旋律,都让她沉醉。
学音乐对这个普通家庭来说并不轻松。交通费和课时费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还东拼西凑买了一台二手三角钢琴,代替立式钢琴供她练习。妈妈平时忙工作,周末陪着她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却从来没有跟女儿叫过一声苦。在家人浓浓的爱意中长大,马奕菲格外懂事。在学好音乐的同时,为了不落下文化课成绩,她时常学习到深夜。
登台演出,绽放美丽青春
得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需要一名小提琴手,马奕菲心怀憧憬地报了名:“还从没去过这么大的舞台,万一能选上呢?”
多年的勤学苦练,丰富的演出经历,让马奕菲获得青睐。3月9日,她接到通知,“立刻赴京,准备参演。”
4天后就是闭幕式,时间紧迫,马奕菲和妈妈当天深夜就乘飞机抵达北京。飞机上,妈妈把新曲谱念给她听,她在心里细细揣摩着指法和运弓,下飞机时,已经“心中有谱”。
留给她的练习时间并不多。到北京的第二天下午,便是在闭幕式现场彩排。彩排期间,曲谱一直在修改完善,这意味着演奏技巧也得不断调整。要在短时间内适应修改变化的曲谱,这让马奕菲心情忐忑起来。
马奕菲的小提琴老师、青年小提琴家曹煜涵及时伸出援手——无法赶往彩排现场指导,她便通过视频,为马奕菲讲授曲谱的演奏要点。“奕菲有音乐天赋,学得很快,演奏一定会成功!”曹老师的鼓励让马奕菲找到了自信。
闭幕式上,马奕菲穿上粉红色礼服,在志愿者引导下,从容登台。悠扬婉转的旋律从她的指尖流出,征服了现场听众。“正式演出比每次排练都拉得好!”曲终的那一刻,守在屏幕前的妈妈终于长吁了一口气,两行热泪随之落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7日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