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转型 做强高质量发展支撑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第一支撑。目前,我县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一产占比仅为3.36%,二产占比81.25%,三产占比15.39%。这是我们最突出的短板,是我们攻坚的重点,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坚持一二三产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全面进步。把“短板”变成加快发展的“潜力板”,把“攻坚”变成砥砺斗志的“磨刀石”。
一产要“特”“优”发展。
要在质量、技术、效率、效益上下功夫,稳面积、提产量、优品质、增总产,推动农业上档升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优化具有晋西北冷凉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要聚焦重点、集中扶持,着力打造精品小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食用菌、高品质中药材六大特优农业产业基地。要坚持走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高端化道路,持续推进园区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优先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带贫益贫能力强、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一产项目予以扶持。要强化园区引领,年内重点抓好奥家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康宁农业产业示范园、交楼申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谋划好产业园区建设,对现有的园区要想方设法延链补链、提档升级。小杂粮产业,要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提高杂粮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与中国农科院和首农集团合作,建设中国小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坚持走绿色和有机道路,着力提升杂粮品质,创建杂粮品牌,打造杂粮小镇。现代设施农业,要学习借鉴先进成熟经验,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蔬菜和大棚种植产业。要选准选好种植品种,实现一次种植多次收获或者一年多茬种植。生态养殖,要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建设大型园区、标准化园区,提升养殖现代化经营水平,要新增生猪产能30万头,出栏产能达到100万头;鼓励养殖户联建合建,扩大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要做好粪污治理,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特色经济林,要提质增效,加大保护管护和改良品种力度,推动深加工,不断提升传统经济林产业的效益。同时,要实施农民收入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自发型向组织型、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要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五型农民”,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就业、参与经营持续促进增收。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与村党支部、村级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企农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与村集体同向增收。
二产要延链建群。
要更加突出工业支撑地位,围绕产业基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培育产业集群,建立优势支柱产业。煤炭方面,要稳定产量,加快斜沟、肖家洼、华润联盛煤矿智能化矿井建设,配合企业推动华电锦兴和中铝华润自备电厂项目建设。加快美锦集团甲醇及液氢产业园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铝材方面,要主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一禾、正岸、亚泰3户企业提升产能,推动航宇新材料增材制造二期和臣功固废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达效,推进金沙江未来新能源、山西新时代汇通天下、香港微硬金融、臣功固废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产业基地。清洁能源方面,要在全县再布局一批风电、光伏项目,积极推进华新绿洲二期150MW等风电项目建设和奥家湾仲储150MW智慧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中联煤临兴区块煤成气勘探开发项目,力争全县煤成气日产量达到500万方,年内产量达到15亿立方。加快推进投资19.5亿元的西安捷海天然气液化提氦制氢一期项目,确保今年投产达效。
三产要提质增效。
第三产业承担着稳增长、促发展、保就业的重任。要坚持把壮大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县域实际,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发展定位,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我们要把“晋绥首府、红色兴县”建设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工程,坚持以“晋绥”为品牌,“红色”为名片,加强总体规划、做好战略布局,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坚持红色旅游、沿黄旅游、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全力推动文化全产业链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县域文化旅游“大景区”。要全力推进2个4A级景区创建工程,建成县委党校,开工建设“四·八”烈士纪念馆游客集散中心,完成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提升工程,完成黄河一号公路3个驿站、2个景点和1个自驾营地附属工程。二是深入实施商贸流通提升工程,建设全县物流总仓,抓住重载铁路、出省高速网络形成的良好契机,以物流园区为中心,以路网为轴线,打造连接陕蒙、辐射周边、服务沿黄的商贸流通体系。三是深入实施现代服务联动工程,积极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提升服务功能,健全完善县域各类市场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商贸一体化建筑,加快公共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
|